文/馥芊中醫診所 院長 李嘉菱
適逢百年婚潮及農曆新年,大大小小的喜宴、尾牙、家庭聚會、春酒接踵而來,在享受美食之餘,卻也導致不少疾病,例如消化不良、腸胃不適、肥胖、高血脂等,而大多數人以為消化不良只是消化比較慢、進食後肚子飽脹不適,其實消化不良衍生的疾病繁多,更是不可忽略食物對人體的影響。
何謂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在Rome III committee有了新的定義,包括一個以上的症狀:食後飽脹、易飽、上腹痛或有燒灼感。消化不良在臨床上往往難以明確診斷,因為多數疾病會有相同症狀重疊,如胃灼熱感伴隨逆流則為胃食道逆流。
消化不良的診斷與分類
1.功能性(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消化不良的症狀持續或復發至少12個星期,在過去 12個月無器質病變。功能性消化不良佔消化不良的患者約60%,其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胃蠕動異常、內臟敏感性有關。
2.非功能性消化不良
(1)三種最常見結構性疾病:如消化性潰瘍病(15%-25%)、回流性食道炎(5%-15%)、胃或食管癌(1%-2%)。
(2)其他結構性疾病:如膽道疾病、胃輕癱、胰臟炎、缺血性腸道疾病、慢性腹壁疼痛、大腸激躁症。
(3)其他原因包括:藥物引發消化不良(如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代謝障礙、心理因素。
消化不良的治療
1.治療原因。
2.若檢查有幽門螺旋桿菌,應治療加以根除。
3.注意飲食習慣。
4.注意心理因素。
5.戒菸。
6.避免誘發因子。
7.家族有上消化道癌症,應特別注意。
8.體重減輕、消化道出血、持續嘔吐、吞嚥困難及貧血時應立即就醫。
消化不良的中醫觀點
食物入口後,胃會有腐熟食物的功能,這個原理和一般烹煮食物類似,沒有水(胃陰)則食物容易燒焦,沒有火(胃陽)則食物無法煮熟,由於陰陽化氣,胃陰胃陽合而成為胃氣,可以腐熟食物。脾可以運化水榖,也就是運化水濕及榖食,從食物的原形到成為小分子吸收都需要脾的化,脾的化也參與了胃的腐熟,而脾氣、胃氣都需要腎陽的火來溫煦幫助腐熟食物。
消化不良與脾胃功能、食量、進食速度有關。平常消化功能正常,某段時期突然攝取過多食物、水分,或是進食過快、沒有細嚼慢嚥,也會產生食積,這好比抽水機的抽水量是固定量,一旦颱風來了,突然下大雨,抽水機無法負荷過多的雨量而造成淹水;素體脾胃虛損,胃的腐熟水榖和脾的運化水榖功能不佳,即使食量正常,也會產生食積;另外則是因人而異對特定食物種類的消化不良,常見如糯米製品(湯圓、年糕、米糕、飯糰、麻糬、粽子)、玉米、麵粉發酵製品、肉、甜食、油膩食物、寒涼食物等,都會導致消化不良。
食滯不消,日久成積
消化不良與食物的消化有關,若食物積滯不消,日久成積者,在中醫廣泛地可稱為『食積』,屬於九積之一。九積指的是食積、酒積、氣積、涎積、痰積、癖積、水積、血積、肉積,與食物積滯相關的為食積、酒積、水積、肉積,另外還有麵積、糍糕積、果菜積、乳食積、茶積、蛋積等。
在食品精緻化的現代還有不可忽略的『甜食積』。以原味主廚(The Naked Chef)廣為人知的傑米‧奧利佛曾在TED演講以方糖作範例,假設每天吃八湯匙的糖,五年內相當於攝取一推車量的糖;這些糖存在於各式飲料中,包括天然果汁的果糖,都會進一步轉化成脂肪,無形中使你逐漸增胖,脂肪存在於肝臟變成脂肪肝,存在於血管變成高血脂、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在中醫概念裡,甜能生痰,這個痰可以是肺部的痰,也可以是身體其他部位的痰,如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等。
哪些因素容易損傷脾胃之氣?
1. 飲食不節:進食的量和時間不節制,指飲食過飽、過飢、無規律而言,包括暴飲暴食、長期過量進食、飢而不食、或長期攝食不足。
2. 飲食無時:不吃早餐、延後進食、三餐不按時進食,可以引起脾胃的運化功能失調,並進而影響其他臟腑的失調。
3. 飲食不潔:攝取不清潔、過期、腐敗、或有毒的食物。
4. 飲食偏嗜:對某些食物有特殊的愛好,包括種類偏嗜、寒熱偏嗜、五味偏嗜,一般養生應避免過食寒涼滋膩之品,寒涼之品除了溫度偏冷,還有本性偏冷的食物,滋膩之品則包括油膩及重口味的食物。
5. 飲酒過度:酒能生濕,啤酒偏於寒濕,濕鬱久則化熱,而烈酒則偏於濕熱,這些濕能困脾,會導致臟腑功能失常,而引起一系列的病變。適度飲酒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中風、痴呆;但大量飲酒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如增加酒精性心肌症、高血壓、出血性中風的風險,並引起其他器官疾病,如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胰臟炎、某些癌症、退化性神經病變,及胎兒酒精症候群;女性還必須注意大量或少量飲酒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6. 外邪困脾:外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皆可造成氣機鬱結。
7. 思慮勞神過度:指長期思考過度,思慮不已,可致中焦氣機鬱結,傷神損脾,並暗耗心血。
8. 勞力過度:指體力勞動負擔過重或劇烈運動時間過長,得不到應有的休息,積勞成疾,以耗傷脾氣最為突出。
9. 體逸太過,久臥傷氣:長期多靜少動,使氣血運行遲緩,脾胃功能減退,導致消化不良。
10. 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
11. 年老體衰
12. 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
食物積滯與人體的氣機運行互相影響
人體在攝取食物後,消化系統會將食物轉化為清輕陽氣(類似營養物質),稱為『清陽』,而食物的糟粕和廢濁的水液則稱為『濁陰』;食物積滯影響脾升胃降的功能,導致清陽不升(水穀化生的清輕陽氣不能正常濡養頭面、肌表、四肢)、濁陰不降(水穀的營養原料和糟粕,不能正常被消化吸收和排泄)。
外感會影響消化功能,例如容易脹氣的人,因為天氣轉變得到感冒,影響體表具有防禦功能的衛氣,由於衛氣散布於周身,外達皮膚肌肉之間,內至胸腹肓膜之處,所以感冒連帶著影響腸胃的氣機。
情緒也會影響脾胃的氣機而影響消化,情緒與中醫的肝較有相關,肝的疏泄可影響脾的運化和升清、胃的受納和降濁和促進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膽汁可協助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抑制性情志如鬱怒、憂思,會抑制肝的疏泄,導致肝氣鬱結;亢奮性情志如暴怒,會引動肝氣升發無制,導致疏泄太過。此外,思慮過度亦會傷脾,思則氣結,影響中焦脾胃的氣機。
小兒更應該預防食積
食積常見於小兒身上,因小兒先天之體質為肺、脾、腎、陰常不足,肝、陽常有餘,『脾不足』指的就是消化功能尚未健全,因而容易乳食不化,久而成積,或傷於乳食,致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調而成積滯,又稱為『乳食積滯』,故小兒的哺乳餵養,重在“乳貴有時,食貴有節”。
小兒食積的症狀表現為口中有乳酸或酸臭氣味,吐奶,腹痛痞脹,肚腹發熱,糞便酸臭,夜間發熱,天明複涼。食積在體內存留久了以後,會產生痰濕,就會引起咳嗽、疳積等,疳積是小兒科疾病,小兒的外觀頭大、肚子鼓、脖子細、四肢細、面色白,乍看之下肥嘟嘟的,但是卻營養不良。
食積的症狀
1. 腹脹、胸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由於脾主升、胃主降,食積會影響脾胃氣機的升降,氣機阻滯則導致腹脹。食積導致胸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的病機亦與此相關。
2. 腹痛:因飲食不節,積滯不消所致的腹痛。以痛甚欲解便,便後痛減,噯氣有酸味為特徵。
3. 腹瀉:飲食失節,吃太多或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損傷脾氣,食物不易消化,食物積滯在腸胃,腐敗導致腹瀉,大便會有酸臭味。
4. 便秘:飲食失節,食積導致氣機阻滯而產生便秘,大便或排氣會有酸臭味。
5. 胃酸增加、發熱:食積鬱久化熱,可導致胃酸增加,亦可產生身發熱感,稱為食積發熱,多為夜間潮熱,觸摸肚子發熱,且糞便為酸臭味。由於小兒先天體質為脾常不足,運化功能相對於大人較為低下,故食積發熱常見於小兒身上。
6. 類似感冒:此症狀與人體氣機的運行及衛氣(類似免疫力)有關,由於衛氣散布於周身,外達皮膚肌肉之間,內至胸腹肓膜之處,食積會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衛氣運行,而有類似感冒的感覺。例如暴飲暴食後常有頭痛不適,吐後往往身濈然汗出,不適感方解除。
7. 咳嗽:食積咳嗽的症狀為五更咳嗽,嗽至清晨;或積痰咳嗽,吐痰味甜,時覺胸前飽悶感,脈洪大或沉滑。食積咳嗽之因可為食積釀痰、上漬於肺,食積氣滯、氣逆犯肺,食積蘊久、化火侮肺,或食積成瘀、肺之氣血運行不暢,肺失宣發肅降則咳嗽。若內傷飲食,五更咳嗽,需考慮食積化熱,胃火乘肺,食積之火至寅時(凌晨3-5點)流入肺經。
8. 喘逆:因飲食不節引起的氣喘,又名食積喘逆,病機與食積咳嗽類似。伴隨症狀如胸滿,胃痛腹痛,惡食飽悶,大便或結或溏,上氣喘逆,喘嘔噯氣等。
9. 頭痛、失眠:食積阻礙清陽上升,或飲食無法轉化為營養物質以濡養頭面。
10. 膚癢:曾有病患每天晚餐後會起蕁麻疹,部位在腹部,有一次嘔吐許多後蕁麻疹跟著改善,原來是食積導致,食物在腸道發酵產生毒素,導致類似過敏的反應。
11. 經閉:古代醫案某婦女因家境貧寒,自幼多食生冷,天冷風寒卻穿衣不足以保暖,至青春期時,面黃肌瘦,月經不來或雖來而量少色淡,久而腹脹痛增。多數醫師認為其體虛而給予補藥,半年後腹大如鼓,看到食物就想吐。再邀另外一位醫師,胃中按之有堅塊,四肢冰冷,診為寒凝食積,虛人實症,以祛寒溫胃消食之品投之,氣溫則行,食消氣行而通,血亦通而經自行。
食積的預防及治療
1.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三餐宜定時定量,避免飲食偏嗜
2. 大病過後不可過度進補,應依個人體質循序漸進地進補
3. 治療食積的方法除了調整脾胃及腎的功能、穩定自律神經以外,若是因為攝食過多導致食積,可讓邪(食積)有出路。例如常見聚餐後,少數幾個人有腸胃道不舒的症狀,嘔吐或腹瀉、全身冒汗後緩解,這時候不一定是食物不新鮮引起的,而是因為這些食物超過腸胃的負荷,食物排出體外,氣機通暢之後症狀也跟著緩解。所以治療食積須適當使用理氣藥物,若食積久已成積滯,需加入活血化瘀及軟堅散結藥物。
4. 由於食物有偏性,若食積久可寒化或熱化,此時需辨明寒熱加以治療。傷五畜之肉者,則為肉積、熱積。傷五果之類者,則為果子積、生冷積。冷積宜丁香脾積丸下之,以原食生冷之物作湯。熱積宜丁香檳榔丸下之,以原傷穀肉之物作湯;謂之溯源湯。
5. 依食積的類型治療
|
病因 |
症狀 |
治則與方藥 |
酒積 |
飲酒過多 |
肚腹脹痛,食少,目黃口乾,時嘔痰水。常見於酒精性胃炎、肝硬化等疾病。 |
曲蘖丸、酒積丸、烏白丸。 葛根、葛花、麥芽、神麴、枳實、烏梅等。甚者甘遂、牽牛。 |
乳食積 |
單純飲乳積滯 |
煩躁啼叫,睡眠不安,口中氣熱,口腔常有乳酸或餿臭氣味,或吐出未消化的奶片,泄瀉,或大便乾結。 |
保和湯。 麥芽、神曲、山楂、萊菔子、陳皮等。 |
乳食俱傷積滯 |
兼見食不知味,胃納欠佳,脘痞腹脹,或有潮熱,低熱等癥,日久失治,則形成虛羸。 |
治宜消積導滯以治標,調理脾胃以治本。 先用保和丸、平胃散加減;后用啟脾丸、參苓白朮散。 人參、炒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山藥、麥芽、神曲、山楂等。 |
|
果菜積 |
過食生冷果菜 |
不時瀉利,甚至便血,裡急後重。不時瀉利,腹中若有愧儡也。 |
妙應丹、桂香丸。平胃散加丁香、麝香。 木香、砂仁、炮薑、丁香、麝香、肉桂。 傷菜,丁香、麝香、肉桂。傷瓜,鯗魚炙食,瓜皮煎湯。 |
痢久不愈,便血時發時止,裡急後重,時或不禁,脈軟不數等。 |
治宜清熱祛濕,消積導滯,用醉香玉屑方。 |
||
麵積 |
麵食過多 |
過食麵食類,或受寒,或懊憹以致成積,胸胃飽悶也。 |
方用阿魏丸。亦可用萊菔子酒煎服。 麥芽、神曲、萊菔子、肉桂、白朮、乾薑等。 |
糍糕積 |
食糍糕類食物過多 |
噫氣吞酸,心腹作痛。 |
方用青木香丸。 宜白芍、榖芽、神曲。 |
索粉積 |
食索粉(今之冬粉)過多 |
胸腹間若有所梗。 |
方用紫蘇湯(紫蘇、杏仁泥等分,濃煎湯服)。 宜枳實、萊菔子。 |
肉積 |
食肉過多 |
腹多膨脹,泄瀉疼痛。 |
阿魏丸、小阿魏丸、三稜煎丸。 山查、神曲、麥芽、萊菔子、醋。 |
牛肉積 |
食牛肉過多 |
停滯不化,腹脹成積。 |
搗馬鞭草汁或生薑汁飲之。 |
蛋積 |
食蛋過多 |
噯敗卵氣作酸堅痛。 |
方用妙應丸。 白蔻仁、橘紅、豆豉、姜汁。 |
水積 |
飲湯水過多 |
足脛脹滿,或胸脅引痛、瀝洛有聲。 |
方用五苓散、十棗丸、破積導飲丸。 郁李、商陸、甘遂、芫花、牽牛子、茯苓、豬苓。 |
茶積 |
嗜茶成癖,或喜吃乾茶葉而成積 |
面黃,胸膈或空或脹。 |
方用星朮丸、磨積丸。 宜薑黃、吳茱萸、蒼朮、白朮、炮薑、川椒等。 |
甜食積 |
食含糖食品過多 |
腹脹滿悶,脂肪肝、高血脂、肥胖。 |
方用二陳湯,溫膽湯。 宜竹茹、麥芽、神麴、山楂、何首烏等。 |
註、以上部分藥物需經過醫師診斷才能服用,請勿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