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馥芊中醫診所 院長 李嘉菱
#愈是厲害的人愈謙虛
讀 #柯建新院長 最新力作「#中醫教你養生 #不要等生病才找醫師」~上篇
認識柯建新院長,是我還在長安醫院服務的時候,他來中醫科參觀並交流中醫芳療及美容的心得,那時候他已經擔任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多年。我一直以為「主任」應該特別有威嚴,但是他給人的感覺卻是如沐春風,學識涵養豐富,非常謙虛有禮。
這本書沒有誇大炫耀自己的醫術,而是樸實的陳述臨床場景。書中有許多段落,感覺好像是自己夢遊說的,完全是自己行醫的內心話呀!
例如,風熱性感冒吃薑會有反效果(每次我看到薑治百病就很反感)。川貝冰糖燉梨等偏方治療咳嗽要看體質及證型。手腳冰冷不一定是真的冷底(可以看我的部落格關於厥症的文章)。不可以水果代替正餐。高纖維的食物不是吃愈多愈好。
當患者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某方面的疾病時,「直接做檢查」是最好的安定劑!檢查沒問題不代表你真的沒問題,只能說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但還是有功能性疾病,或是亞健康狀態。
「不要把藥當成名產送人吃」。我曾經遇過有些老人家吃龜鹿二仙膠對自己的骨頭有幫助,所以也順便給孫子吃以為能轉骨,結果孫子火氣大而失眠,身高也沒長進多少。也遇過家長的補腎藥不小心給孩子吃錯,結果相火旺導致青春痘狂冒。
「做自己的上醫」。前一陣子寒流來襲,理當「防風禦寒」是預防感冒最好的方式。有患者求診,主訴特別怕冷,我一看他的穿著,理智線差點斷掉,那時的氣候只穿短袖當然會怕冷,「假勇」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治療。
「自覺是最好的藥」。高敏感體質的人自覺有症狀是好事,因為可以及早治療,比起明明身體已經很糟卻無病識感的人好太多,但是過度敏感又不積極治療,壓抑情緒及自我覺知,也會帶來疾病。
「不要追求秘方」。有些患者明明體質非常虛弱,卻想要馬上就好,也沒察覺自己的問題已經累積多時,每次回診都會說「我已經吃多久了怎麼還沒完全好?」這問題的答案我心裡有數,之前我寫過「水庫和河流的概念」就是如此。相對於有些患者自知體質虛弱,卻能堅持耐心按時服藥,獲得不錯的改善,其實改善還來自於他們聽得進去我的養生建議。
「特效藥就像媽寶」(看到這句我的嘴角莫名地上揚)。身體的抵抗力從來都沒有練兵操演,疾病如壞消息一律壓制,最後只會戰敗。感冒不一定會自己好,如果你的體質健壯並且能好好休息,自癒的機會比較高,但是新冠肺炎已經顛覆大家的觀念,而且現代的社會不像以前那麼單純,簡單的感冒都複雜化了。中醫所謂的扶正祛邪,不是為了消滅症狀,而是為了提升抵抗力,讓身體有足夠的戰鬥力去趕走病毒。
#關於飲食。「三餐的節奏、好好吃飯、盡量吃原型食物」是養生原則,現代人為了標準體脂、減重、減肥,追求一些以為可以不用運動的飲食,都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吃飯皇帝大」,吃飯最理想的狀態是像吃法國料理一樣,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情。中醫養生不建議吃太極端的食物,腸胃不好也要避免難消化的食物以及突然改吃五穀雜糧(但不表示你可以吃粥,尤其是對水消化不好的人更不可以吃粥)。
柯院長和我都不約而同地經常勸患者「要吃米飯」、「適量喝水」,他認為正常吃飯、正常喝水是可以每天吃不會出事的兩樣東西,正常意謂「量的正常」,不要因為怕胖不吃飯(你少了補氣的機會),不要因為想減肥而喝過量的水(就是會變成水飲體質)。
注意你身邊的人,是否常吃甜食或是重口味食物?這表示他們壓力大,需要吃這類型的食物來紓解壓力。注意!甜食或是重口味食物不是治療壓力的方式,吃久了體質改變會加重你的壓力感(痰濕、濕熱累積過多會土壅木鬱、甚至土反伍木)。當然,人總會有口慾,極端食物「偶爾吃、少吃一點」是原則,但是身體已經出狀況就應該忌口,還有「不要一直想靠吃東西來治療」,有時候,「少吃也是一種補法」,最怕不了解體質亂吃想治病的。
#關於情緒。柯院長會特別留意患者的個性及認知,從望診和交談可以查知。胃食道逆流篇,提到情緒處理比較麻煩,為什麼呢?因為通常患者都不會承認自己有問題,明明脈象就是肝氣鬱滯的情況。除了不想承認自己有壓力之外,有的人則是沒有已經受到壓力的病識感(與「樂天」不同),有的人則是認為已經把壓力掌控得很好了。
隱忍的個性,經過時間的累積,情緒一旦無法抒發,容易內傷,可能氣鬱化火,可能氣滯而後血瘀,影響肝經循行的部位而衍生病變,例如甲狀腺、乳房、肝臟、子宮、卵巢等。
我的患者之中,有人因為換了主管,而主管給的任務會讓自己良心過意不去,於是影響消化功能,甚至胃不和則臥不安導致失眠。過幾天後,他說他的內心已經放下了,還問我為什麼會消化不良和失眠?我說:「你自己的身體最清楚,那不是真的放下。」嘴巴說放下的人不代表內心真的放下,而且明顯地反應在身體。通常這種情況,我會用承認事實來代替放下,如果內心的不安持續,換環境才是最好的解方。
然而有些家庭問題,可能沒辦法用換環境來解決,我也只能盡量給予舒緩肝氣的治療。有些長期精神緊繃的人,我只是稍微給予一些柔肝放鬆的中藥,回診卻抱怨他很累,我也只能笑笑地說:「再幫你調整一下藥物。」我心裡很明白,這些人缺乏的其實是放鬆後的休息,而不是持續讓你精神緊繃、讓你維持血管的張力及血壓的穩定,使用更多腎上腺素來應變高壓的狀況,只會讓你過勞、腎上腺疲勞(通常有腎虛嚴重的脈象)。
自律神經失調、肝氣鬱滯,從一個人的神情、氣色、姿態等,也看得出來,你不願意承認,不想被發現內心世界,一位經驗豐富的醫者不會「打破砂鍋問到底」,換個方式問或是默默幫患者治療也是一種修煉。中醫調整自律神經,也就是治肝,不是只有疏肝一途,而是要蓄積及整頓肝前方的戰力,包括從脾胃來的營養、肝的氣血陰陽、先天的腎精等。
#關於運動。運動最好是建立在睡眠、吃飯都充足的條件之下進行。有些患者都說他們凌晨起來運動,我對這樣的運動行為感到非常疑惑,好好睡飽在其他時間選擇運動不是更好嗎?睡不著起來運動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如果你的睡眠時間太短、很早就醒來,也是需要治療的,千萬不要以為老了就只能這樣,維護生活品質也很重要。
#關於睡眠。睡美人睡愈久真的愈美嗎?睡到不醒肯定是生病了,而且如果愈睡愈累,一定要到醫院檢查並好好治療。「早睡早起才是寶」,但是如果因為工作關係沒辦法依照晝夜節律而睡眠,至少要做到每週有一天睡到自然醒(這一點我點頭如搗蒜,因為睡到自然醒真的好舒服啊)。
#關於癌症。我和柯院長的觀點一致(既然都是中西醫雙主修畢業,更應該了解兩者的優缺點),絕對不會跟患者說不要看西醫,只要看中醫就好,因為醫師要思考的是怎樣做對患者最好。尤其是許多抗癌藥都有健保給付,如果你要吃中藥的抗癌藥,可能需要吃到濃度高、費用高的湯劑才有效,但是人都已經生病了,失去工作及經濟能力,哪來這麼多錢讓你這樣服湯劑?有許多人因為錢都花在藥費上,甚至連三餐都沒錢吃,基本的營養不足,別想談治療癌症。此外,有些人寧願花錢在奇怪的保健食品卻沒錢好好吃飯,也是非常詭異的想法。
我有一個年輕病人月經好幾個月沒來,她花了很多錢治療,結果沒錢吃飯。來看診的時候,我也沒多說什麼,就是體質太虛,全部開健保,讓她有錢吃飯,調了幾個月,終於月經開始規則了。無力負擔自費,健保細水長流的吃也會有效,只怕沒耐心,當然年齡絕對會影響治療時間長短,所以更要衛教飲食習慣。我很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醫者,也一直認為「不是號稱全自費就是最厲害」!
回到西醫用科學的方式治療癌症,讓中醫站在輔助的位置,這樣做並不會讓中醫矮一截。已有許多實證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能顯著地增加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及改善生活品質,而研究這一塊也是中醫應該積極去證明的地方,而不是只限於把有療效的病例報告(case report)寫在網誌。事實上,Oxford證據等級Level 5有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未經清楚且嚴謹的專家意見),也要真正投稿實證期刊被接受了才算數。不是說不把中醫的臨床經驗當一回事,而是可以藉由臨床經驗的累積,創造出對患者更有利的局面。中醫的隨機對照研究中,也是有成功運用藥物加減完成研究的論文,這樣的作法早已經被實證醫學接受(“CONSORT extens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mulas 2017),問題在於你的研究是否嚴謹,對於醫學是否有貢獻。
「久病厭世,久藥也會厭世」。柯院長能體諒患者吃藥的辛苦,進而簡化吃藥的流程,也是許多人可以學習的地方。患者有口難言之際,應該體諒,謾罵並不會彰顯醫師的醫術。但是能改的習慣不改,柯院長勸不了的,也會直接罵人,像是當頭棒喝般希望激勵對方的生存意志。
讓我想到幾個不同癌症的患者,剛開始癌症控制得不錯,唯一缺點就是不戒菸,甚至還有患者開心的跟我說:「有西醫治療,又有吃你的中藥,都沒有復發!」都沒有復發這種事我可不敢張揚,也不會跟你保證!因為你的壞習慣就是不改,繼續抽菸,遲早有一天會復發!
「基因、情緒、飲食、生活習慣,是累積成疾病的四大元兇」。情緒、飲食、生活習慣是可以自我調節的,基因雖難以改變,但也要注意因為情緒、飲食、生活習慣導致的基因突變,稱之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
人人都想要終極藥方,但是中醫的存在,是根據每個人體質的不同而調配出最適合的藥方。不肯改變不良習慣的人,身體會健康,不只不合理,更是癡心妄想!惡習依舊,只會惡性循環。疾病的出現,就是要提醒我們要準備改變,#大家準備好要改變了嗎?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