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馥芊中醫診所 院長 李嘉菱
上集的86種植物精油百科
收錄了各種精油在中國植物誌的標準學名,我特別喜愛書中介紹植物在東方和西方的歷史、地理、及文化背景,相似精油的對比講解。
精油不溶於水,泡澡盆浴部分,除了用少量沐浴乳或是精油乳化劑當介面活性劑以外,也可以使用天然的牛奶、食用紅酒及白酒、浴鹽。另外,也可以將精油稀釋在植物油中塗抹全身再進行泡澡,但要小心腳太滑造成滑倒,可以進入浴缸後再塗抹腳底。
這幾段內容可以筆記起來:
精油噴霧運用在噴足可以改善足臭。
精油和酒精製成防蚊噴霧不恰當,會讓皮膚更為乾燥。
運用各種天然乾燥藥材做成敷包,視個案狀況需要,放入微波爐加熱成為熱敷包,或是放入冰箱降溫成冷敷包。
刀傷要止血,一定是用純精油(我通常是用岩玫瑰)。
不太密集的大顆痘痘,可以用純精油點塗(我通常是用真正薰衣草)。
純精油的使用原則就是短時間、小範圍。
一樣不建議消費者隨意口服精油,因為口服精油一旦發生不適,無法快速從消化道清除,具有極大風險。
黏膜較皮膚有更豐富的微血管循環,對精油吸收更快速,所以使用濃度要比皮膚更低。
檀香能調身養性,還能護膚,製成面霜也能提升睡眠品質。
健康的身體,就要在平時的點點滴滴累積,長期高濃度使用精油,絕對是不建議的。
考慮時空的因素包括季節及地域這一段,這裡我再加入中醫臨床觀點,還需要考慮飲食、情緒和生活作息等因素,季節及地域雖然會影響個體,但 人性就是這樣,因為 個人認知的差異,不會每個人的飲食、情緒和生活作息都類似,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交織成最後的體質及證型,導致 不是每個人在同一節氣及地域都一樣,最終還是要 回歸當下的狀態決定治療。
薑精油,分為蒸餾法和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法,此段與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蒸餾法的薑精油比較接近生薑,而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法的薑精油比較接近乾薑。
下集的54個對證芳療配方
引經據典的摘錄中醫脾胃、肺、腎、肝的功能,值得一讀。其中提到濕可能是寒濕困脾,也可能是濕熱蘊脾,是讓人讚賞的觀點,因為多數芳療書籍都只提到寒濕不知濕熱。
然而書中有些病機需要修正,例如肝氣鬱結會橫犯於脾是錯誤的病機,肝氣鬱結只會不疏,並不會橫逆侵犯臟腑,必須化為氣或是火才能橫逆侵犯。食積的部分也不一定是吃太飽或吃太多不消化的食物導致,因為嚴重脾虛的人,其實只要吃少許任何食物,都可能造成脹滿的食積問題。「先通後養再補」可能錯過補養的時機,導致體力無法恢復,應該視患者當下狀況,決定暢通或補養的並行或次序。
關於腹瀉或是便秘,中醫的治療從來都不是腹瀉就讓它止、便秘就讓它通,腹瀉或便秘,可以是虛、實、或虛實夾雜,我之前的文章也提過,不是所有的腸胃問題都要加廣藿香精油,不是所有中藥都能提取精油。做成精油的中藥也不是都屬於芳香化濕類。治療濕氣,需要了解中醫水液代謝的途徑與理論,除了芳香化濕、健脾滲濕、苦溫燥濕、祛風勝濕、清熱利濕等,分辨濕在內外及上中下焦(宣上、暢中、滲下)的差異,適當調節水液代謝的臟腑,才是全面性的治濕法。
關於中醫看脾與對證芳療,這一段說得很好,也是我經常強調的內容:「沒有好的脾胃,就不能好好地化生氣血,即便想多多進補,也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簡單說就是,很多人平常營養不足、營養不均,一但生病想要一次治療就好,那也要看你的身體是否承受的了,虛不受補的體質就是沒辦法快速獲得療效。
關於口淡、口甜、喜甜食,三者成因不同,口淡偏寒、口甜屬痰、喜甜食為脾虛。胃口過盛不能判定胃火過旺,消榖善飢(吃很多又很容易餓)才是胃火旺的表現。舌診有裂紋並非氣滯,濕熱的熱象不是看舌頭朱點。
關於引火歸元的芳療配方,不能只是區分陰虛和陽虛,因為陰虛和陽虛可以並存,舌體胖瘦不能決定陰虛或陽虛,陰虛通常決定於舌苔,陽虛通常決定於津液,陰陽兩虛可能少苔加上有津(例外的地方就不在此篇深入寫出來)。因為飲食和情緒的關係,現代人的實火其實也很多。如果溫裡和清熱精油同用,多數屬於陽虛陰火。
好啦,我真的很愛這套書,有點欲罷不能,但無法劇透太多。如果大家看到內容有疑惑的地方可以與我討論,提醒大家,網路不能諮詢病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