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馥芊中醫診所 院長 李嘉菱
兒子一歲四個多月時,我們第一次帶他出國,到日本旅行。
這一次旅行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回來不會說話了,不會笑了,過了一個禮拜才恢復原來的活潑及笑容。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只因為到一個新環境,對各種東西很好奇,沒辦法好好控制肌肉,不小心把茶弄倒了,而且不只一次,但是每次都被隊友罵到大哭。
一歲四個多月的小孩其實不懂你怒罵的內容含意,他只知道你的表情猙獰,即使不是打耳光、踹身體,表情和文字一樣會傷人。
懲罰帶來的四個R的後果
憎恨(Resentment):不公平(大人也都這樣做為什麼我不可以),我無法相信大人
報復(Revenge):現在你們佔上風,但是等我有力量我會討回來
叛逆(Rebellion):我偏要違背你,證明我不需要按照你的話做
退縮(Retreat):偷偷摸摸(不要被抓到就沒事),或削弱自尊(認為自己真的很糟糕)
正向教養一直告訴我們,要用溫和且堅定的語氣跟小孩說話,對,不是溝通,如果溝通最後只能讓小孩跟你妥協,那也沒意義。
小小孩還聽不懂的時候,就溫和且堅定的多說幾次,直到他了解你的文字含義。小孩再大一些,多融入生活的體驗,讓他去做家事的時候,不要看到做不好就責罵,做得好一定要稱讚,他會更有意願主動幫忙。
很多次大人打翻東西的時候,我就會跟小孩說:「你看,大人也會打翻東西,好好收拾就好。」
現在小孩長大了,某天我問兒子:「你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被打過,有一次被罵到說不出話來嗎?」他說完全不記得了。或許你會說,看吧,小孩又不記得有什麼關係!小孩雖然不記得,但是我這個媽永遠會記得!
跟板橋幼兒園事件一樣,小孩就是明顯表現不同,雖然在門診時家長們總是煩惱小孩活力過盛,但是小孩活力不好或是跟以前不一樣的時候其實讓家長們更擔心,這些表現家長們很容易察覺而且永遠都記得!!!
因為我把這些事件停止在只發生一次。雖然小孩不記得,但是如果持續的刺激絕對會造成心理陰影,說不定就會往憎恨的方向發展。當然,我也一再跟小孩說:「那些跟你說不能告訴媽媽的事肯定有問題,絕對要告訴媽媽!」
打小孩,就是不對。成熟大人的責任,是教育小孩,不是教訓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