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芊中醫診所 院長 李嘉菱

 

 

今天來談談甚麼是"脾濕"?!

 

這是患者常常自我診斷、用台語發音的名詞,然後常常興高彩烈地問我對不對?呃...答案是都對都錯!(當然我會回答對,因為要解釋下去就會解釋很久)

 

基本上台灣人十之八九有這個問題,但是這個詞其實非常"不精確",而且治療也是千變萬化,絕對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多數人會只想到用溫熱法解決,如吃辛辣食物,辨證錯誤反而適得其反)

 

先談濕,濕有很多種,你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或是有夾雜嗎?廣泛的濕,應該分為"痰、濕、水飲",然後還可以細分寒熱,濁度也會有差異。

 

痰跟血脂肪中的膽固醇很類似,但不完全相等。好的痰就像高密度膽固醇(HDL),是人體必需的精微物質,適量加上血液流利度好,脈象會呈現正常人的滑脈。壞的、濁的痰就像是低密度膽固醇(LDL),經常會造成血液循環變慢、血管硬化,進而產生痰瘀體質。

 

這樣說有些人還是覺得很模糊,我會說就像咳嗽產生一團團黏黏的痰。容易產生痰體質的原因主要是攝取過多油膩食物,例如肥肉、蛋糕、麵包、甜點。麵包要看怎麼做,有哪些額外添加物。有些人會說吐司就可以吧?我曾經有患者咳嗽咳很久的原因就是常吃吐司造成痰的體質,雖然外觀看起來不油,製造過程加了過多奶油還是一樣。

 

濕可分為外來的濕(外濕)及內在臟腑失調生成的濕(內濕),濕就好像是你走在"霧"裡面,身體沉重、難以前進。

 

霧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氣中懸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只要空氣溫度達到或相當接近露點,空氣中的水汽就會凝結而生成霧。因為露點只受氣溫和濕度影響,所以霧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空氣中的水汽大量增加;二是氣溫下降至低於露點(擷取自維基百科)。

 

如果濕夾濁,就像是受PM2.5汙染的空氣,是"霾",偏於濕熱、濕濁,可以參考另外一篇部落格的相關文章。

 

水飲也是有分的,經過人體氣化的水為陽水,可以被人體利用,沒有經過人體氣化的水為陰水,沒有辦法被人體利用。清澈的水如果是陰水,也會在不同部位產生症狀。混濁的水,可能原因有血中三酸甘油脂過高或是尿酸過高,糖分攝取過多也容易轉化成濁飲。可以參考部落格對水的消化不良文章。

 

痰、濕、水飲在身體不同部位流竄或是停滯,就會產生症狀。例如跑到頭部就可能會頭暈、頭痛、鼻塞、耳鳴、失眠,跑到腸胃就可能會噁心、嘔吐、腹脹、腹瀉,跑到筋膜就可能是脂肪瘤,跑到肌膚就可能是青春痘、濕疹,在某個器官累積久了就可能會產生腫瘤。

 

脾濕倒底有沒有脾虛?可能一開始沒有,久了會有,例如原本消化功能很好,但是因為濕鬱困脾,日久導致脾虛。也可能脾原本就虛(或是因為其他因素導致脾虛),無法運化水濕。當然脾虛加濕互為因果關係、並存也是有的。

 

再談脾,倒底是脾的甚麼虛?脾氣虛、脾陰虛、脾血虛、脾陽虛,統稱脾X虛。不同脾X虛,搭配的藥物會有差異。

 

脾的生理功能中最重要的就是脾主運化(水和穀),脾的其他生理功能包括脾主升(升清和散精),脾主肌,脾對血(統攝、裹藏、氣血生化之源、幫助氣血運行),脾在液為涎,脾在味為甘,脾抵禦外邪(營氣、衛氣的來源),脾藏意與志等。

 

哪些因素容易損傷脾胃之氣?可以參考部落格消化不良的文章。

 

脾主運化,就是看消化功能,所以很多吃完或喝完東西產生的症狀都與脾有關,例如食後想睡覺、食後心臟無力、食後心悸、食後腹脹、食後想解便等。

 

脾主升(升清和散精),例如有些人空腹時會頭暈、頭痛、眼花、鼻塞、耳鳴等頭面部症狀,進食後症狀就改善了,這就是精微物質(營養)布散至頭面,有的人會說這是低血糖引起的,但是在中醫精微物質不等於血糖。

 

脾主肌,其實中醫望診就知道你有沒有脾虛,任何肌肉鬆弛下垂都是脾虛的表現。肌肉的力量不足是脾氣虛,肌肉的質流失是脾陰虛。

 

脾統血,常見就是脾虛導致出血(出血的其中ㄧ種原因),例如生產過後、已經坐完月子,腹部肌肉仍然鬆弛,月經來超過七天,就有脾不統血的證型。

 

脾在液為涎,唾液消化酶、口水過多或過少也與脾有關。脾在味為甘,如果常覺得口中特別甜(口甜)或吃東西都沒有味道(口淡),就是脾出了問題。

 

脾抵禦外邪,參予營衛(免疫力)的生成,所以經常感冒要注意是否有脾虛。

 

脾藏意與志,憂思能傷脾。例如用腦過度,心脾血虛,之後開始失眠、消化出問題。

 

所以說了這麼多,脾濕真的沒有你想像得那麼簡單,下次想要排濕之前先看看你是屬於哪種類型會比較好,更好的方法是減少累積,最好的排濕方式就是運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醫腹診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