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 主治醫師 李嘉菱

 

 

60多歲女性,胃酸逆流已十多年,伴隨心下灼熱、上腹脹、腸鳴、食後腹脹加重、食量減少、易飢,特別不舒服的症狀是胸中梗阻難以打嗝導致睡眠不佳。其他症狀:腰痠、大便成形量少、小便可、口不乾苦。舌診:舌淡紅黯,苔薄白,瘦,少津。脈診:脈弦黏澀,左寸稍不足,右關滑鼓,心下弦澀。腹診:心下稍陷,兩脅及上腹鼓音。

 

這是常見胃食道逆流伴隨中醫『噎膈』的案例,體質經判斷為胃陰虛夾濕熱及食積,腹診發現兩脅及上腹鼓音的脹氣,而脹氣導致腹壓過大亦可把胃酸擠壓逆流至食道,此外部分空氣存於食道、即使打嗝仍然覺得胸中梗阻屬於“噎膈”中的“氣膈”,氣膈由於是氣體停滯於食道,故難以用胃鏡檢測出來。胸中脹悶難以入眠也屬於“胃不和則臥不安”的範疇,以治療脹氣及胃食道逆流為主,並緩解噎膈,服藥後患者症狀緩解,終於又可以一夜好眠了。

 

 

定義

 

噎膈在《內經》中稱「膈」、「咽噎」、「膈塞不通」。《千金衍義》曰:「噎之與膈,本同一氣,膈證之始,靡不由噎而成」。“噎”指吞嚥食物時梗噎不順;“膈”指格拒,因食道阻塞,飲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噎膈"即是指食物吞嚥受阻,飲食難下,或食入即吐(食道處而非進到胃)的一種疾病。

 

 

西醫疾病對照

 

噎膈相當於西醫的「食道炎」、「食道狹窄」、「食道痙攣」、「賁門痙攣」、「食道癌」等範疇,除了腸胃道疾病外,也須與胸腔疾病作鑑別診斷。

 

 

症狀

 

      從前述中醫古籍可知噎膈的症狀主要為「食物難下嚥」胸中悶脹梗阻感」,只要進食,無論進食多少,甚至不需進食有此症狀,也可能是噎膈。此外,還可以伴隨胸背痛、兩側肋骨下緣不舒、呼吸不順暢、呼吸喘促、心悸、嘔吐、噯氣、打嗝、食慾不振、飲食難下、咽喉有氣梗阻感、或難以把氣排出(難以噯氣)。當進食覺難以下嚥,或進食稍快即覺胸中梗塞感,日久症狀加重,每次進食都有梗阻感,甚至只能稀粥、不能吃乾糧,已有「食道癌」的可能,須特別謹慎注意。

 

 

中醫鑑別診斷

 

反胃

  •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提出“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以陽虛不能化也…。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得下…”。
  • 趙獻可在《醫貫.噎膈論》中曰:「噎膈,反胃…各個不同,病源迥異,治宜區別,不可不辨也」。

嘔吐:

  • 又名“吐逆”,是指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中上逆而出的病證。古人謂: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乾嘔)。

梅核氣:

  • 是指咽喉中有異常感覺,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氣亦有咽中梗塞不順感,但無飲食不下之苦。

呃逆:

  • 俗稱打嗝,古稱“噦”,是指氣逆上衝,出於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的病證。《內經》認為「胃為氣逆,為噦」。

噯氣:

  • 指胃中之濁氣上逆,經食道由口排出的病證。其聲長而緩,古代稱為噫氣。

 

 

中西醫病因病機對照

 

西醫

中醫

食道內壁不夠潤滑

陰津枯竭

食道至胃有任一處堵塞

痰氣互結或瘀血內結

食道肌肉無力或神經傳輸問題

氣虛或陽虛或他病造成

 

 

中醫治則

 

噎膈由於情志內傷、酒食不節等因素,導致氣、痰、瘀血鬱結於食道,阻塞不通,故而表現為飲食難下,吞咽受阻,繼則鬱火傷陰,生化乏源,而成陰津枯槁之證,病情由實轉虛,進一步則陰損及陽,氣虛陽微,病情危重。

 

噎膈的治療原則,初期重在治標,以理氣、化痰、化瘀、降火為主;後期則宜治本,滋陰潤燥或補氣溫陽為主,然噎膈之病多虛實夾雜,臨床當注意「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標不傷本」。

 

此外,治療噎膈應"避開誤區",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提到用香熱之藥治之,反動七情之火,脾胃之陰反有所耗,是以病日益深。或見咽嗌閉塞,胸膈痞悶,似屬氣滯,然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或有大便燥結如羊屎者,似屬血熱,然有服通利藥過多,致血耗結而愈結者,補血潤血而自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醫腹診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