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醫內科 主治醫師 李嘉菱

        端午過後,天氣逐漸變得炎熱又潮濕,祝小姐平時三餐不正常,腸胃功能本來就不是很好,到了夏天又很喜歡飲冷吃冰作為消暑的方式,但是每年這個時候祝小姐總是全身不舒服,症狀有疲倦乏力、頭重頭痛、胸悶心悸、身熱多汗、四肢無力、噁心打嗝、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失眠多夢,或低熱等。因頭重頭痛至神經科就醫,因胸悶、心悸至心臟內科、胸腔內科就醫,因噁心打嗝、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至消化內科就醫,因失眠、多夢至身心科就醫,因低熱至感染科就醫,但是檢查都正常。說也奇怪,最不舒服的時候是下午,過了夏天就莫名地好轉。

      這就是中醫的『疰夏』病,『疰夏』多發於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小孩女性發病也高於男性。幼童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體溫調節及汗液排泄功能遠不如成人,幼童的『疰夏』病,也就是俗稱的『夏季熱』。因素體虛弱、復感受暑熱之氣而引起,一般夏季過後,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出現逢暑必發的週期性特點。疰夏亦為中暑的先兆,若進一步可發展成中暑。

  為何會得『疰夏』病呢?在夏天炎熱又潮濕的季節,天暑下迫,地濕上蒸,若體內濕熱過重,心肺、脾胃、自律神經一時無法適應,可能與體溫調節功能不良造成有關。

      由於氣候炎熱,毛孔張開大量出汗,汗液帶走了很多水及鹽分,身體的電解質失去平衡而酸懶無力。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汗液為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汗孔排出的液體。因為汗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同出一源,血又為心所主,汗為血之液,氣化而為汗。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汗出過多,耗傷心的氣血,則見心悸怔仲。由於汗出是陽氣蒸發津液的結果,故大汗淋漓也會傷及人的陽氣

        人們吃進的食物,在胃腸道裏消化吸收時需要多一點的血液,故此時胃腸壁黏膜血管擴張。但是由於夏季天氣悶熱,排汗使皮膚的血管擴張,皮膚所需要的血液多一點,而胃腸壁黏膜血管的血液相對缺乏,胃液、胃酸的分泌也隨之減少,會影響食慾和消化。得『疰夏』病的人,往往素體虛弱、腸胃功能不好,且多為濕熱體質,偶因飲冷吃冰、貪涼吹風、或是往來於室內外溫差大,寒濕困脾或毛孔閉塞導致氣機不暢,也容易噁心打嗝、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脾虛生濕,食冷生濕,外合暑濕,則濕阻於人體各處,濕阻胸膈則胸悶,清陽不升則頭重頭痛,濕性纏綿難解加上汗孔閉塞則下午低熱

古代曾有醫官研究疰夏病呢,他們在炎熱的夏季,挑選出200名男女犯人,每天給予如下處理:1.喝三次石灰水。2.吃三次米飯蔬菜。3.吃三次冰塊。4.喝兩次熟地、枸杞、肉桂等三味中藥煎熬的湯劑。喝三次石灰水先把胃腸功能弄壞,之後正常飲食吃三次米飯蔬菜,接著吃三次冰塊損傷脾胃生寒濕,最後喝兩次熟地、枸杞、肉桂等三味中藥煎熬的湯劑讓濕化熱。經過如此處理的犯人,在一個月左右都出現了疰夏病的症狀,每天下午全身滾燙,疲乏無力,煩躁不安的症狀;而上午和晚上,則又表現出脈靜身涼

為了研究如何治療,又把200名犯人同時分為20組,每組10人,都給予開胃湯和鯉魚湯。在喝藥一個月之後,只有每天喝清熱藥的金銀花組及喝行氣藥的枳實組,還有喝利尿藥的豬苓組,退熱較快。於是讓全部犯人中止目前的試驗,改喝新的配方:金銀花、枳實、豬苓熬湯。結果這些犯人在三天之內,全部消除了每天下午的全身滾燙、疲乏無力、煩躁不安的症狀。這些試驗說明疰夏病屬於濕熱內蘊

疰夏痊癒需要三分治加上七分養,三分治需搭配中藥內服,七分養則可以飲加味開胃湯:生北山楂100克、廣木香50克、豬苓50克、厚朴20克,每天一劑,水煎頻飲。同時須正常飲食,以高蛋白和高維生素為主,禁忌辛辣發物及飲冷吃冰、貪涼吹風。在食物選擇上則要因人而異,體質偏實的人選清暑瀉熱的食物,年老體弱的人則應選益氣養陰的食物。不要懼怕高溫流汗,避開午後炎熱的天氣,在早晨或傍晚以後較為涼爽時適當運動,可以提升體力,改善新陳代謝及體溫調節的能力。

 

疰夏辨證論治

證型

主要症狀

治法

方藥

濕困脾胃

食慾不振,精神倦怠,嗜臥懶言,兩足萎軟無力,時或泛惡,身熱不揚,大便不調,或小便色黃,舌苔白膩或微黃,脈濡數。

理脾化濕

藿朴夏苓湯合六一散

脾胃虛弱

精神萎靡,嗜臥氣弱,口中無味,飲食少思,肢軟乏力,面色少華,目光少神,形體消瘦,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濡。

健脾益氣

清暑益氣湯去黃柏、青皮

氣陰兩虧

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暈多汗,心煩口渴,納呆體瘦。舌胖有齒痕,苔薄,脈細弱。

清暑益氣養陰

清暑益氣湯五味子、白芍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醫腹診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