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中醫內科 主治醫師 李嘉菱

        魏先生幾年前發現胃癌,在接受手術合併膽囊切除後仍飽受胃痛的折磨,反覆接受胃鏡檢查發現:胃切除手術縫接處癒合良好,膽汁逆流伴隨胃炎,被診斷為膽汁逆流性胃炎。

        膽汁逆流性胃炎可因胃排空減慢、胃十二指腸收縮不協調、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曾接受降低幽門功能的手術(幽門是胃連接十二指腸的括約肌)等原因,造成含有膽汁、胰液的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

 

膽汁對胃或食道黏膜的傷害   

        膽汁含有有機物(膽酸、膽紅素、卵磷脂、膽固醇等)、無機離子、水,膽汁在肝臟形成,於膽囊濃縮後注入十二指腸,協助消化與吸收脂肪,並幫助不需要的膽紅素與膽固醇排出體外。

膽汁中的膽酸、膽鹽為脂溶性物質,對胃黏膜表面黏液有清除作用,破壞上皮細胞脂蛋白層,抑制胃黏膜保護酶活性及胃黏膜碳酸鹽的分泌,使胃黏液溶解從而失去屏障功能;還可以降低胃內酸度,使血清泌素升高,胃泌素增加,鬆弛幽門括約肌,加重膽汁反流。

膽汁中的卵磷脂與胰液中的磷脂酶A相互作用形成溶血卵磷脂,它具有更強的黏膜破壞作用,能夠與膽汁、胰酶一起破壞黏膜屏障。這些含有膽汁、胰液的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連同胃酸-胃蛋白酶共同損傷胃粘膜,造成胃黏膜的慢性發炎。

 

膽汁逆流性胃炎的臨床表現

1.     上腹部不適、脅肋不舒、噁心、嘔吐、泛酸、嘈雜。

2.     和其他胃炎比較不同的是可能會有較明顯『口苦』的症狀。

3.     膽汁如果逆流至食道會造成火燒心或胸悶,逆流至咽喉也會造成咳嗽。

 

膽汁逆流性胃炎的內視鏡表現

1.     食道或胃腔有淡黃色至黃綠色膽汁。

2.     食道或胃粘膜彌漫性充血、黏膜皺襞水腫,或可見糜爛、充血,甚至出血,病變以胃竇部最為嚴重。

 

中醫膽倒』與膽汁逆流』理論來源

        中醫古籍提到關於『膽』的論述如《靈樞·本臟》:「膽者,中精之腑」;《脈經》:膽汁,乃「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難經正義》: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黃元御醫書十一種》:「木生於水,水長土旺,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傳統中醫學中並無膽汁逆流性胃炎的病名,但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曾經提到膽倒』的醫案:許宣治一兒十歲,從戲臺倒跌而下,嘔吐苦水,綠如菜汁。許曰:此"膽倒"也,膽汁傾盡則死矣。方用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正其膽腑。可名正膽湯,一服吐止。另一醫案:治嘔吐,因胃氣上逆、膽火上沖者,用鎮逆湯。其方劑組成為生赭石、青黛、法半夏、生杭芍、龍膽草、吳茱萸、生薑、野台參。

        綜合以上論述,『脾胃虛弱』是膽汁逆流性胃炎發病之本,『膽胃不和、膽汁上溢』是膽汁逆流性胃炎發病的重要病機,而膽汁逆流主要與三方面有關:一、肝膽脾胃互相影響:肝膽正常疏泄,有利於脾胃升清降濁的功能;二、肝膽互為表裡:肝氣能助膽汁的疏泄;三、膽胃功能相關:胃乃六腑之一,腑以通降為順,若胃失和降,使『膽隨胃降』功能喪失,膽汁上溢傷及胃絡則發為本病。

 

膽汁為何會逆流?

1.     幽門括約肌張力下降

(1) 正常情況下,幽門是收縮關閉的,當胃內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幽門則開放,當食物排空後,幽門則收縮關閉,能防止膽汁逆流入胃。在消化過程中有時也會有少量十二指腸液逆流入胃,這屬於『生理性反流』。因為逆流時間短暫,逆流量小,加之胃竇部充分的蠕動能將通過幽門的少量十二指腸內容物清除,故不會損害胃黏膜的正常屏障功能。

(2) 正常人無論是否處於消化期,由於胃竇-幽門-十二指腸的協調運動,一般不會發生十二指腸-胃逆流,但如果幽門括約肌張力下降, 甚或Billroth手術(胃癌手術)後,胃竇-幽門-十二指腸協調運動失常,十二指腸內壓力高於胃內壓,就會產生膽汁反流。中醫認為『脾主肌』,幽門括約肌張力下降可以從『益氣健脾,和胃降逆』著手

2.     膽囊切除術後

(1)  膽囊可以濃縮膽汁、儲存膽汁、緩解膽管的壓力,有規律地排放膽汁。接受膽囊切除術後膽管壓力相對增高,膽管向腸腔排放膽汁的衝擊力增大,並可因十二指腸的逆蠕動、幽門的異常開放而導致膽汁逆流至胃。

(2)  鹼性的膽汁為逆流致胃內呈低酸或無酸環境,導致胃內細菌過度生長。在這些細菌的作用下,結合膽酸轉變成更具有毒性作用的游離膽酸而進一步損傷胃粘膜。

(3)  膽囊收縮素(CCK)可調節胃排空和十二指腸的運動,膽囊切除術後CCK增高,導致膽汁逆流。

(4)  膽囊切除手術後膽汁成分改變,次級膽酸、去氧膽酸成為主要膽酸成分,此類膽酸成分比原來的膽酸對胃粘膜的損傷更為嚴重。

3.     胃遠端切除術後

     胃遠端切除術後,幽門功能缺失以致膽汁、十二指腸液逆流入胃內,破壞

     胃黏膜屏障,H+逆向轉移,釋放組織胺而損傷胃黏膜。

4.     情志因素

可因情志抑鬱,肝氣鬱滯日久化火,或暴躁易怒,肝火移行於膽,膽火內燔,中精之府受擾,精汁因火迫而不得內守,橫逆犯胃,導致胃失和降,膽汁隨胃氣上逆而損傷胃黏膜。中醫可以從『清肝解鬱,疏肝利膽』著手。

5.     飲食因素

常見恣食肥甘厚味,釀生濕熱,或濕熱外侵,聚於膽腑,濕熱熏蒸,膽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胃而損傷胃黏膜。中醫可以從『清利濕熱,疏肝利膽』著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醫腹診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